更多服务
考研,真的可以让我们职场翻盘吗?
来源:瞎说职场 日期:2022-01-12 浏览

最近职场上的大环境在变得恶劣,很多企业,很多行业都在裁员。


就业形势越来越难。


前两天也是考研的日子。很多人认为考研可以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。


2021年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,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.82万人,增加到2020年的110.66万人,10年增长了一倍。


我甚至听过一种说法:


随着研究生比例的增加,未来企业可能会把招聘的基准线从本科升至研究生。


对于这种论断,我保持存疑。


考研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因人而异。



大学毕业的时候,22岁-23岁。


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,考研;三年后,25-26岁,以应届生身份来求职;二者工作,三年后,是一个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。


对于很多岗位来说,拥有3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都是要秒杀同龄的应届生的。


所以,考研对我们来说,价值有多少?


这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在做个案分析。并不能说,因为别人都在考研,所以我也应该考研。

1

考研就容易就业吗?


我见过一些案例,有些同学立志要考研,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考研,似乎别人都在考研,所以自己也应该考研。


是这样吗?


考研的目标大概是两个:

1)为了走科研方向,这毋庸置疑,自然需要考研的,未来还要考博。

2)为了在就业时,具有更好的竞争力。


如果你是奔着第二个目标来考研,就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分析。


考研读书3年有何优势?有何劣势?


有很多同学说,我考研后,三年后求职对比本科生会更有优势。


这还真不一定,举个例子,对于绝大部分文科专业,很多企业设定的应届生薪资,并没有太显著的区别。本科毕业生的薪资,并不比研究生少太多,可能有个1-2千的差距而已。


举个例子,本大本科历史系,相比在北大研究生历史系,谁在竞争一个字节的运营岗位更有竞争力?


而且,我不认同一个25岁研究生,应该和22岁本科生比谁拿的offer更好。


这不是合理的对比方式。


要比,你就拿25岁研究生毕业时,和平行世界里,25岁拥有3年工作经验的自己去比。


毕竟,你今天不去考研,大概率也不会玩三年吧,肯定是需要积累工作经验的。这才是合理的比较。


是不是读完研究生之后,你3年后,会比现在毕业直接工作3年后,有更好的竞争力?


对于部分有门槛的专业来说,是的。


对于大部分文科、商科专业来说,工作经验就更加有价值。


一个本大历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,相比一个拥有三年互联网运营经验的字节跳动的员工,谁更有竞争力?


根本就没法比。


如果我们把读书,考研作为职场升职打怪的敲门砖,那么这块砖头,起码得派上用场吧。


2


什么情况应该考研?


如果考研,并不能让你在求职竞争中更上一个台阶,是否需要考研,就需要重新盘算。


但如果这三年带来的硕士文凭,能够帮你打开原先打不开的门,或许就值得考研。


就像去年的丁辉一样,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表示:我很喜欢丁辉,但我不看好丁辉在节目里逆袭拿到offer:令人心动的offer」为什么我不看好丁辉」。


但是他考研的选择,是合理的。


他原先的学历是常熟理工学院,这个学历没法帮助他敲开顶级律所的大门,甚至没办法帮他敲开普通律所的大门。


他读研,是背水一战,但赢则有所得。


我鼓励一些年轻人读研,是因为他们大学没考上好学校,只有大专学历,或者二本三本。


就以企业为例,我们知道对于大部分白领岗位来说,本科是一道坎;对于优质企业来说,一本是门槛;对于顶尖企业来说,985/211是门槛。


这些门槛,我们很难通过简历、面试来逾越。甚至有了这个门槛,我们再优秀的工作经验,也会被无视。


这种属于职场上必须弥补的短板。


这个时候,读书就是有价值的。因为你通过研究生学历,拿到了原来拿不到的机会。


但前提是,你考研的学校,一定要比你本科的学校,更进一步;或者你考研的专业,一定比你的本科专业更让你热爱,在市场上更受欢迎。


这种考研,才值得我们放弃三年的工作经验。

3

以终为始


我在之前的文章《30岁转行,无一技之长学什么技术?》介绍过高效人士的七种习惯,其中一种是以终为始。


诚然,过往经验看来,靠读书转型,机会很大。


通过读书重新回归学生体系,大的企业对于学生,就算是MBA学生也有针对性的定位,比起普通职场人转型更有机会。


但是不是所有人读完研究生都能实现转型蜕变?


不一定。


不仅如此,读书,尤其是脱产读书,意味着财务上的牺牲,如果家里本来就不宽裕,东拼西凑拿了30万去读书,准备毕其功于一役,读完书就能包打天下,平步青云,只能赢不能输,那我的建议还是算了,这书读了大概率你是会失望的。


史蒂芬·柯维在著作《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习惯:

以终为始。


同样是考研,有人做好细致的分析,确保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;有人纯粹啃书,觉得只要考上了,未来就前途无量。


你觉得哪一种同学更有可能在毕业后拿到好机会?


未来不是水到渠成地铺好在我们面前。想要实现未来的转型,就必须以终为始,从结果倒推,提前规划好每一步。


你需要先做一个「分析」+ 一个「调研」。


分析」你毕业之后,你的理想工作是做什么:

  1. 从事什么行业(要到细分行业)?

  2. 什么岗位上做什么工作?

  3. 为什么这个工作适合你做?

  4. 需要什么学历、技能背书?


为了实现毕业后的目标,再做一个「调研」:

  1. 为了实现我的行业岗位目标,我应该选择哪个学校哪个专业?

  2. 这个学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们,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去了我的目标企业和目标岗位?

  3. 考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的研究生,我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?


以终为始,你从你希望实现的最终形态,来反推你现在这个时间点该做什么。


这样你有了锚点,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,这叫为了前途而考研。如果啥调研都不做,啥规划都没有,那是为了考研而考研。


当然,这种调研不容易。举个例子,你想去互联网行业,你怎么知道哪个学校的研究生毕业后更容易去互联网行业?


还是有办法的,举个例子,你可以在Linkedin 或者脉脉上搜索这个学校的校友,看看他们都在什么公司工作,大概是什么时候毕业的?他们的经历你是否能复制?


PS:并不要求你把这个学校的每个毕业生的经历都扒出来,但做过一定分析之后,你就能大致知道到底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毕业生的走向是怎样的。



写在最后

我在北大担任就业指导导师,有一年在北大,一个同学对我说:「他想延毕,理由是:ABC」。


我问了他两个问题:

1)延毕,对你有什么好处?有什么坏处?你思考清楚了吗?

2)除了延毕,你的问题还有其他解法吗?


他分析了一遍,好处胜过坏处,而且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解法。


当时除了我,还有另外一位辅导老师在场,我们的反应出奇的一致:

「你的理由很充分,你应该去申请延毕。虽然在大部分人眼里看来,延毕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但对你目前的情况来说,是你最好的解法。」


只要分析到位,即便是看起来不算合理的选择,也会变得更加可行。


前提是需要分析。


无论什么选择,都要问自己几个问题:

1)这个选择,对我有什么好处?有什么坏处?

2)我有其他更优解吗?


很多时候,光在脑子里想,盘不清楚。列个表用笔写下来,会更方便我们的分析。


考研如此,工作如此,人生似乎也是如此。